今天就为大家科普:外汇交易中的报价层级,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如果问大家一句,外汇市场的参与者都有哪些人,有多少人能答出标准答案呢?
小白就不用说了,不少在汇圈浸淫多年的老玩家,对于这个市场的整体情况恐怕都还是一知半解。
而汇市的参与群体,直接决定了报价层级的演变,也决定了这个市场最森严的等级制度。
你可能会觉得:我知道那么多有的没有也没啥用,还不如好好看一下盘,下个单。
这么说,也没错。毕竟进入这个圈子的人,基本上都只是为了盈利。
但,了解外汇市场的参与群体和报价层级,真的没有用吗?先不要那么早下定论。或许看完本文,你会有一些不同的看法。
一、森严的汇市等级
外汇和证券的最大差异在于,前者是一个OTC市场——即场外交易市场,没有具体的交易所。
这就决定了,能参与外汇交易的群体,非常之多。而经过这么多年的不断磨合、碰撞之后,各个参与群体也逐渐形成了一套森严的层级制度。
目前的外汇市场层级,主要分为五级。
屹立于金字塔顶端的,是各大型银行,它们是整个汇市的主宰者。在其下方,依次是第二级的EBS、路透、彭博等银行间报价平台;第三级的中小型银行和清算商;第四级的零售外汇经纪商/做市商;以及最底层也人数最庞大的散户。
可以这么说,零售外汇市场就是银行间外汇交易市场衍生出来的一个产品。经纪商作为连接桥梁,通过顶层的流动性供应商获取报价,再提供给底层的散户,最后促成交易。
在这一套运行模式里,散户处于食物链的最底端,能掌握到的资源是最少的,信息自然是最滞后的。
而这,也就衍生出了两个和报价相关的问题——延迟&操纵。
为什么这么说?
首先你要知道外汇报价是从哪里来的。
银行间市场,就是外汇报价的来源。
银行间的交易,是通过互相询价的方式进行的。不论最终交易与否,每一次询价都会进入电子系统,所以我们会看到各个货币对的报价一直不断变化。
而各个外汇经纪商的报价,都是由最顶层的银行提供的。经纪商的任务,就是把报价通过自己的系统接入给客户,供后者下单,最终促成交易。
(屹立于金字塔顶端的大型银行们)
在这个运作模式中,银行之间要交易外汇,可以直接通过路透或EBS的系统完成。但普通散户要交易,只能通过处于第四层级的经纪商。
而报价从第一层顶级银行那里产生,到一级一级传导至第五层的散户那里,肯定是有时间差。
另一方面,掌握了定价权之后,要操纵外汇价格,也就不是那么困难的事情了。
一家大型银行交易员的大额订单,往往就能推动某一货币对汇率的波动。这种能力,给交易员预留了足够的“灰色操作空间”。
外媒曾经报道过一则趣闻。
作为全球外汇交易中心的英国(国际清算银行2019年公布的外汇行业报告显示,单单伦敦的外汇交易量就占全球总交易量的43.1%),有一个聚集了大量顶级银行交易员的地区——埃塞克斯。
LinkedIn的数据显示,大约有1800多名外汇交易员住在该地,他们大多供职于巴克莱银行、汇丰银行、苏格兰银行等汇市顶级玩家。
欧盟监管机构之前的一份调查曾指出,正是居住在埃塞克斯的这群交易员们,私下交换各种机密信息,协调交易策略,长时间操纵近10个主要货币对的价格,对即期外汇市场的正常运转产生了巨大影响。
如今,有人将埃塞克斯成为英国“贼都”,“汇市黑洞”,以表达心中不忿。
但这一起始于2013年的调查,到现在还是疑点重重,告破无望。而汇市的操纵案,则依旧层出不穷,无日无之。
以上种种也直接导致,散户从一开始就处于不利位置,只能一直挣扎于市场的最底层。
二、想赚钱,先花钱
看到这,有人可能要问:
为什么散户就不能直接从第一层级的银行那里获取报价呢?这所谓的汇市层级,真的没法跨越吗?
严选君奉劝不要把事情想得太简单。
第一个问题,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一方面,大型银行之间开展的主要是大额外汇互换业务,它们之间已经形成了一个封闭的圈子,互相买卖,互为交易对手。下一层级的群体,根本没办法挤进去这个圈子。
举几个很简单的例子。
高盛现在不看好欧洲的情况,想要卖出3亿欧元,单子发出来了,谁能接?
富国银行下个单子,要卖出5亿加元,你接不接?
像福汇、IC这样的经纪商,接得了吗?肯定是不行的。散户?可别开玩笑了……
到头来,能消化这个单子的,也只有花旗、德银这些同一圈子的银行。
另一方面,你难道以为各大银行对零售外汇业务很有兴趣吗?
德银曾经在2006年推出针对零售外汇市场的子机构DDFX,还为此投入了大量资源。但2011年,仅仅运营了5年之后,德银就将DDFX的客户全数转让给嘉盛,抛售所有相关资产,退出零售外汇市场。
究其原因,也很简单——不够赚钱。
投行业务、大额交易业务、信贷业务等等,才是这些大鳄最赚钱的生意。零售外汇行业的盈利,它们根本不放在眼里。
再来看第二个问题:这种情况就没有办法改善了吗?
隔壁证券市场,给我们提供了另一种思路。
和外汇市场一样,以场内交易为主的证券市场,也存在报价层级。
经纪商为客户提供的产品报价,并不都是实时提供的,延迟几秒,甚至几分钟都是有可能的。
而这种延迟,对于部分交易者来说如同一个灾难。
举个例子。
对于债券交易者来说,如果你想加仓10年期美债,那么现在下单和15分钟之后再下单,价格差距通常不会过大。这是因为,美债收益率本就相当稳定,短线波动一般不会过大。
但试想,如果你想要交易的是波动极大的板块或个股,延迟15分钟可能就是翻天覆地的变化。
更快、更详细的报价,对于交易者来说价值千金,短线交易者尤甚。这种需求,老谋深算的经纪商们怎会不清楚呢?
有需求,就有盈利的空间:为了获得更快、更准确的报价,经纪商想到了一种方法,那就是向想享受更高质量服务的客户收取更高的费用。
在证券经纪商那里最常见的三层报价体系,把这个盈利之道诠释得淋漓尽致。
一级报价,一般包括一个买方出价(bid)和一个卖方报价(ask/offer),并显示最近买卖订单的大小。
需要注意的是,大多数经纪商都会免费提供实时一级报价,但这些信息对日间交易来说不够详细。
二级报价的优势就在于,不仅会告诉你当前的买入价和卖出价,还会告诉你做市商的信息——即买卖证券的是哪个经纪商/交易员,以及他们在不同价格下了多大订单。
(二级报价示例)
这些信息的作用是,帮助交易者判断市场的波动性和交易方向。大多数专门从事日内交易的经纪商,都会向其客户提供二级报价,但经纪商收取的费用,相应肯定是更高的了。
最后,是TotalView报价。这可以说是最高层级的报价体系了,可以显示市场上针对某一特定证券的所有订单情况,包括做市商和匿名交易者的订单,能为客户提供最详细的信息。
在这一套规则下,经纪商的想法非常简单:想赚钱,先花钱。你也不想以牺牲交易利润为代价,节省服务费对吧?
三、写在最后
在汇市,想在散户和顶层的大型银行之间建立直接联系,宛如天方夜谭。但夹在中间几个层级的参与者,能否和顶层银行打造一条更高效、更透明的报价获取通道呢?
这当中,有很大的遐想空间。
当然了,这一切不会是无偿的,想得到什么,总要付出代价。
总而言之,实力决定层级。无论在汇市,还是其他任何一个市场,没法进入定价阶层,你就注定只能接受报价层层叠加造成的时间、信息上的劣势。
是的,想赚钱,你就得先花更多的钱,就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