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外汇市场走势分析
周五亚盘,美元指数徘徊于92.52附近,美债收益率下跌,此前美国财政部完成了本周1200亿美元的美债标售计划。投资者关注的焦点是,美联储在衡量不断上升的物价压力和仍相对疲弱的就业状况之际,何时将开始缩减购债规模。
消息面上,投资者关注的焦点是,美联储可能何时开始缩减购债规模,以平衡不断上升的物价压力和仍相对疲弱的就业状况。芝加哥联储主席埃文斯周四表示,美国经济“尚未走出困境”,尽管经济成长强劲,且已经大量接种疫苗,但包括供应链和劳动力市场瓶颈在内的挑战依然存在。与此同时,美联储理事鲍曼也与越来越多的决策者一样表示,疲弱的8月就业报告可能不会影响美联储今年晚些时候削减1200亿美元月度债券购买规模的计划。周四公布的数据显示,美国上周初请失业金人数降至近18个月来最低,进一步证明就业增长受到劳动力短缺而非需求降温的阻碍。
日内重点关注美国8月PPI年率、美国7月批发库存月率终值、美联储梅斯特讲话,料对货币走势产生影响。
主要货币走势预测
欧元:截止发稿,欧元/美元小幅走高,报1.1824,涨幅0.01%,上一交易日收1.1824,今开1.1823。基本面上,此前欧洲央行会议维持鸽派基调,且没有重大意外,央行将在未来一个季度放慢紧急购债步伐,朝着逐步结束紧急援助迈出第一小步。在大流行期间,紧急援助支撑了欧元区经济。在过去两个季度欧洲央行每月购买800亿欧元资产,该行并未提供未来三个月的具体购债规模指引,但三位消息人士对路透表示,决策者在会议上为PEPP设定的月度公债购买目标在600-700亿欧元之间,保持根据市场状况增加或减少购债的灵活性。技术面上,汇价上行的初步阻力位于1.1842,进一步阻力位于1.1860,关键阻力位于1.1878;汇价下行的初步支撑位于1.1805,进一步支撑位于1.1787,更关键支撑位于1.1769。
英镑:截止发稿,英镑/美元小幅反弹,报1.3839,涨幅0.05%,上一交易日收1.3832,今开1.3832。基本面上,英镑跑赢多数货币,创下接近两周最大涨幅;市场的避险情绪拖累美债收益率走低,成为施压美元的一大关键因素。不过美联储将在2021年缩表的预期可能继续利涨美元并限制英镑兑美元的涨势。此外,由于德尔塔变体快速传播,全球经济复苏放缓担忧应限制避险货币美元的跌势。在确认英镑兑美元短线筑底反弹之前,等待一些强劲的跟进买盘是审慎的。技术面上,汇价上行的初步阻力位于1.3879,进一步阻力位于1.3926,关键阻力位于1.3989;汇价下行的初步支撑位于1.3770,进一步支撑位于1.3706,更关键支撑位于1.3660。
日元:截止发稿,美元/日元小幅上涨,报109.69,涨幅0.04%,上一交易日收109.65,今开109.56。基本面上,美元指数周四遇到一定的阻力,这给汇价造成一定的打击。欧洲央行刚刚宣布降低PEPP购买速度,给美元带来较大的下行压力,不过疫情以来最低的初请失业金人数帮助美元收复大部分失地,美元目前仅微跌。技术面上,汇价上行的初步阻力位于110.08,进一步阻力位于110.51,关键阻力位于110.74;汇价下行的初步支撑位于109.42,进一步支撑位于109.19,更关键支撑位于108.76。
今日外汇市场各大机构观点汇总
1、高盛料英国央行将推迟加息 受就业前景影响
虽然投资者预计英国央行将在2022年5月份上调基准利率,并已经消化到2022年底累计加息28个基点的预期。但高盛经济学家预期,英国央行在2023年第三季度前不会上调利率。这是因为高盛认为英国经济中有比英国央行预期更多的松弛存在。高盛英国首席经济学家Steffan Ball称,当政府的工资支持计划于9月30日结束时,情况可能会恶化。
2、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加拿大央行目前尚未收紧货币政策,料在明年晚些时候加息
加拿大央行行长麦克勒姆的讲话表明,央行缩减每周购债规模不应被视为货币政策的收紧;预计加拿大央行将进入再投资阶段,在此阶段,央行将仅购买足够数量的债券来代替即将到期的债券,从而保持资产负债表的稳定。经济学家Royce Mendes表示,拥有稳定的资产负债表应被视为维持已经通过量化宽松提供的货币刺激,而不是进一步增加。总体而言,麦克勒姆的讲话符合外界预期,即该行将在今年秋季进入再投资阶段,但加息及从而导致的政策收紧将推迟至明年晚些时候。
3、贝莱德:PEPP结束后 欧洲央行或加快资产购买计划步伐
贝莱德宏观研究主管Elga Bartsch表示,正如拉加德在发布会强调的那样,欧央行放缓购债并不是在缩债。考虑到当前较为宽松的融资环境,这仅是一个技术性调整决策。随着新的政策框架为欧元区更持久宽松的货币政策铺平道路,欧洲央行的资产购买计划预计将继续下去。目前欧央行的首要任务应该是提高中期通胀,因为经济预期显示它将远低于2%的新目标。当紧急抗疫购债计划(PEPP)结束时,加快资产购买计划的购债速度可能有助于推高通胀,尽管最终可能也需要财政支持。